• 日本在近代被中国怎么称呼?

              一、日本在近代被中国怎么称呼?

              据文献记载:日本列岛与中国交往始于东汉,《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一个岛国向汉朝派遣使臣。因为当时使者又矮又瘦又小,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册封其国为倭国,为中国的附属国,因此也称为倭奴,册封其皇帝为倭王。从此我们称日本国为“倭的奴国”,日本人为“倭人”,一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此时的日本列岛忙于内部争端,不少势力急于从中国得到帮助,只得“年年纳贡、岁岁称臣”,极尽巴结之能事,使中华文明源源不断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统一起到重要作用。期间中国对日本之称呼为“倭奴”,虽有蔑视之意,但无恶意。历史记载,倭国其他一切也被加上“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夷(日本海盗)。有的史书干脆把日本人和我们东方周围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东夷”也就是“东面的野蛮人”。唐建立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因此对“倭人”称呼越来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阳 的传统,开始渐渐喜欢起“日本”这个国号了,于是,向中国皇帝提出改名的请求,中国皇帝答应了。日本国名,始于中国皇帝册封,是历史铁案。从此,日本人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与此关联的是东瀛、扶桑等称为也广见史典。公元663年中国第一次对日本进行惩罚性打击,即白江村战役。白江村战争的残败,使日本比较清醒了,认识到与中国的差距,老实了千余载。但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结中国的海盗,对我沿海地域进行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将这些浪人称之为“倭寇”。从此“倭寇”之称谓一直到近代。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向外扩张之野心也空前扩张,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对中国蚕食和侵略。特别的是,日本全面侵略我国,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激发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对日进行了浴血奋战。此时,中国人对日本称呼,几乎趋于一致:日本鬼子、东洋鬼子!

              二、比较中国与日本在近代的不同遭遇?

                日本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辛亥革命未成功,但明治维新也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在明治维新之下,日本吸取西方文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唯一的独立的主权国家,进而跻身世界列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日本不忘重新拾起丰臣秀吉的旧梦。

                1868年3月,明治天皇发布《天皇御笔》,宣称要“开万里波涛,布皇威于四方”。其实在更早的1798年,来自日本民间的所谓思想家本多利明就在《经世秘策》中提出攻占中国东北和库页岛,随后袭取中国内地和美洲大陆的计划。他认为,通过发动战争谋取日本利益,应该是当权这第一要考虑的问题。1823年,佐藤信渊在其《宇内混同秘策》中更为直接地指出:“全世界皆为日本的郡县,万国君主皆为天皇的臣仆。皇国欲开拓他国,必先吞并中国。”

                明治维新成功后,1885年,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写了一本《脱亚论》,希望日本脱离贫困落后的亚洲,而追随强大先进的欧美列强,不能与衰落的中国、朝鲜看齐,而应与列强一起瓜分他们。1887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小川又次制定出《征讨清国策》,正式以中国为第一号假想敌和侵略对象,计划在未来与中国作战,攻取北京,割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等地于日本,将中国直截,所谓:“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日本近代陆军的奠基人山县有朋更是提住了著名的“利益线论”,把朝鲜和整个中国大陆视为日本的利益线,从而认为只要与日本的利益有关,他们就可以随处处兵征讨和占领这些地方。而要使帝国真正崛起,也必须从与这些国家的战争中获得傲慢于世的资本。1890年,作为首相的他,公开叫嚣扩军备战。

                长州藩出身的山县有朋、伊藤博文、桂太郎、乃木希典等近代日本第一代强人一次次地寻找着战机。

                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那是1872年10月,明治天皇亲政的第一年,日本即宣布吞并中国藩国琉球。1873年,日本正规军建立,称“皇军”,即天皇的军队。转年,西乡从道中将便率领着皇军侵入台湾。最后,虽然撤军,但从中国那里攫取50万两白银作为军费。50万白银对于赔款已成为家常便饭的清政府来说,也许不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极为重要,他们以自看出了中国的衰败和软弱,为日后更大的侵略,奠定了心理基础。

                他们终于等到了1894年的到来。

                在与中国开展前,明治天皇在设于广岛的日本军大本营询问联合舰队司令官开战后的胜算是多少。司令官伊东佑亨如实相告:无完全胜算。但日本人还是决心冒险一战。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后,伊东佑亨率领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一举击败中国的北洋舰队,兵锋直指威海卫。这里是北洋舰队最后的基地。日本人决心予以全歼。当时威海卫刘公岛上的中国军队的火炮,皆为新式德国战炮——但又有什么用呢?当时的北洋舰队不也是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吗?尽管刘公岛上的炮给日舰主力高千穗、秋津洲、八重山等造下不小麻烦,但一个死气沉沉的老迈帝国以及一个自唐朝后开始喜欢被动防御的民族,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败局。

                1895年初春,威海终于陷落。北洋舰队首领丁汝昌自杀,舰队全军覆灭。小小的刘公岛,见证了两个国家的命运。那个时代的剪影大约如此:日军把解除了武装的康济舰交还中国败军,用以运载丁汝昌、刘步蟾等6名殉国将领的灵柩。那天的天空有些阴沉吧,海上飘着冷雨,那艘失败之船带着中国的命运,惨然离开了刘公岛,离开了威海卫。东洋岛国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战胜中国的千年愿望。

                10年后,1904年至1905年间,在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中,这个岛国再一次获得胜利,东乡平八郎的舰队把日本送上世界列强的位置。甲午一战的胜利,实在是让四岛之国的人们激动了一回。当时,日本国内有狂热的叫嚣:“旭日军旗进北京!”进占中国的首都,一直是日本人的美梦。虽然最终旭日军旗没能飘扬在北京上空,但是通过半年的战争日本获得了达到天文数字的巨额战争赔款。总共2.3亿两白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相当于日本政府年财政收入的4.4倍。通过这笔款项,日本政府发展了教育、工业和军事,更重要的是,自此打开一个野心的缺口。而且,它还攫取了台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感觉自己从此以挥着战刀的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了,他们成为征服者。

                此后,中国人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极剧下降,在1937年的南京城中降至最低点。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这样的自信了:以不到2万人的关东军,就敢于20多万中国军队面前动武。

                短短几十年间,两个国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然而历史才刚刚开始。

              三、近代最好的日本歌曲?

              有北国之春,草帽歌,电视剧血疑的主题曲,排球女将的主题曲,都是很好听的歌曲。

              四、日本近代小说的特点?

              想象力丰富 打破传统局限 ,如名侦探柯南 ,虽然是一部小说 但是敢于讽刺现实 ,受到了中日两国很多学者的好评 ,我记得有一集剧场版 ,贝克街上的亡灵 ,讲的真正好 ,讲述了日本的世袭制 ,银行家的儿子还是银行家 ,政治家的儿子还是政治家 ,这样下去不管多久都不会有变化 ,可见日本世袭制度的严重 。

              五、近代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明治天皇开始,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国力很快超过大清王朝。明治维新27年后,1895(甲午)中日海战对决,大清北洋水师惨败,日本海军完胜,国威大振。

              甲午战争9年后,1904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攫取了沙俄在东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举侵华,1940之后占领东南亚诸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偷袭美国珍珠港大获全胜,称霸半个太平洋,1945日本战败,日本近代史结束。

              六、近代中国对日本赔款一共有多少?

              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 侵台《日清两国间互换条款及互换凭章》又称《北京专约》50万两白银八国联军侵华的《辛丑条约》白银4.5亿两。

              七、中国和小日本近代著名历史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日军突袭清军,这是近代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发动战争,也就是这场战争,让日本深切意识到近代的中国早已不似从前那样。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在与日本的数次对战之中,清王朝屡战屡败,最终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在日本与中国历史上的数次战争之中,几乎都是以日本的而告终,但是甲午中日战争让日本发现此时的中国早已不似从前。

              在这一战中,日本割占台湾岛,更是开始进一步谋划侵略中国的方案。

              八、中国近代的变化?

              近现代以来,东方在世界中所占据的地位,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着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抵抗史,更是打倒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那么,曾经广袤而富裕的东方,为何会在几百年前瞬间被西方翻身压倒在地呢?历史发展中心的迁移究竟是以什么为参考凭据的呢?东西方各自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目前都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势头呢?对于这些问题,实在是需要我们用清醒而理性的眼光来反思与审视。

              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对于东西方历史是变迁因素都进行过探讨,大部分人的分析角度都偏向于经济方面,而军事方面则讨论的相对较少。但是,事实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怎么可能离开军事?纵观浩浩荡荡的中国史,从宋、元到明、清,每一次分裂,每一次合并,每一次妥协,都离不开军事技术的作用。

              然而,军事技术的发展,则是由一次次军事活动与政策推动的,这里,我们通过对东西方军事上的比较,或许会更进一步接近彼此的历史分流原因。

              宋朝是火器开始取得重要发展的时期,而且,在那个时期,海上力量的战略能力逐渐压倒陆上强权。而中国就是在海陆这两种力量的对比演变中,逐渐失去了成为强者的机会。从宋朝到清朝,内亚地区和长城以南的战略竞争、中国王朝和南方海洋世界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

              所以,海陆权力和海陆战略发展模式的竞赛,其实,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1840年,英舰炮轰广东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宋元变迁是重视陆军发展而忽略海军发展的结果,明朝时期,政府彻底放弃了远洋开拓,想一心对抗北虏却反而被南倭和红夷所侵蚀。

              等到了清朝的时候,陆权的发展再次达到中国历史的巅峰,但却在海洋上面临着被动。仅仅从晚清史去判断东西方历史的变革是很不完整的,因为,晚清的局面,只是事物发展到了最后的一个结果。而其原因与过程,在宋明时期就已经在缓慢地累积沉淀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索,那就是:在明清时期,火器技术与海上事业的发展,赋予了军事方面的一定实力。

              那么,为什么没有造就最终实质性的变革与胜利呢?

              其实,还是要回归到当时的明清视野下。在那个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纷扰复杂的国内争端与和平,便一度放下了对于火器等军事装备的创新与开发,这就导致了装备更新换代的停滞不前。

              另一方面,陆地上的城墙建筑技术越发精炼,便造成了火器没有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也加深了统治者忽视火器发展的决心。而西方殖民者则细心地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不去陆地上挑衅,反而先是机灵地将沿海要塞巩固成了自己的殖民据点。

              虽然,东方的传统军事力量无人能敌,并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但是,如果不懂得创新,一切都将是空谈。西方殖民者能够常常在亚、非、拉实现以少胜多的军事胜利,不仅与武器装备领先,也与其军事力量的技术进步有着很大关系。而后者,则是受前者的推动或说是适应前者来实现的。

              明清时期的中国,虽然,也在不断引进和改进武器装备,但是,能够最有效的发挥新型武器装备效能的组织方式,其发生的变革相当有限。而组织技术和装备技术的共同进步,往往局限于少量的精锐部队或是新编兵团,其组织体制甚至是新式装备难以实现彻底的推广,这种情况,直到晚清依然如此。

              历史的发展是曲线的进程,很少表现为直线。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短期造成的,也不是长期停滞的结果,国人应当重新从历史中获得自信。很多国人欣喜于中国崛起的前景,同时,也希望规避各种历史的“陷阱”。

              反思历史教训,被赋予了积极的一面,而历史所谓的“进化”,是在“挑战——应战”模式中发生的,但是,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简单,能力的发展往往是要满足需求的。没有需求,动力就不足,能力就没有办法被“逼”出来。

              直白地说,技术曾经让中国足以应对问题,而结果却使中国放弃了发展更先进的技术。因此,要始终处于世界潮流的前列,就要主动勇往直前,不要等到压力出现才反应,那时可能就来不及了,或者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然而,保持日日履新的状态,需要转换意识,这不是保持忧患意识那么简单,是寻求一种不甘停顿于现状的状态。现如今,当我们回顾那段屈辱历史的时候,一定要以史为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知道,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免除一切灾难,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九、近代中国的国情?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二个主要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十、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原因?

              日本传统的军国主义和天皇思想根深蒂固明治维新的主力军是武士阶层,大量封建残余民间信奉武士道精神和神道教,尊重天皇对外扩张的需要,日本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被迫对外扩张资产阶级的壮大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局势客观要求,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国际资本主义间的矛盾使国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法西斯思想的影响


              本文原地址:http://www.yingtanschool.com/lxzx/278622.html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陈述优缺点住宿费

                        • 上一篇:近代中国出现留学热潮的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