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9-10
来慕尼黑已一月有余,今天阳光格外好,终于能坐下来静静地写点东西,整理下这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能给后来的同学们一点有益的参考,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为什么要来德国?
这个事情大概可追溯到5年前,当时受一位德国外教老师的影响比较大,第一次萌生出国留学的想法。因为所学医学专业在绝大部分发达国家中都是限制专业,一是医学教育体系不同,不认可国内的本科教育,无法直接申请更高一级的学位;二是学费高昂,例如美国本土的医学生大部分都承担着不小的银行债务,更不用说发展中国家的我们。而在德国,公立大学除了巴登-符腾堡州的大学需要交纳每学期1500欧元的学费之外,其他州的公立大学都是免学费的,而且认可国内医学本科教育,可进行学分(时)转换。因而,留学德国便成了当年还是本科生的我的奋斗目标。
大四那一年,当周围所有的同学都陆续开始备战考研的时候,我“毅然”学起了德语,沉迷于了解德国高校和APS的一些信息。但由于低估了德语学习和学校申请的难度,最终出国计划泡汤,国内考研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勉强调剂上了本校的硕士。
跌倒了,爬起来接着跑
经历了考研失利和国外院校申请泡汤双重打击的我,在研究生入学之后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某次偶然在丁香园上翻到关于申请德国医学博士的帖子,这也再次燃起了我的海外求学梦。从那时起,我便在各大论坛和微信公众号上疯狂地搜集各类申请方面的资源,期间也加了几个“中介”(现在海外医学博士申请已形成产业链,有许多个人和公司在承接相关业务)的微信,但无奈要价太高(2.5w—5w不等),最后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一点一点去做。现在回头来看,整个过程也没有太复杂,建议大家都可以先自己尝试,申请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如何申请?
整体来说,包括拿国外导师的邀请信(Invitation letter,俗称offer)和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申请两步。家里有矿的,请自动忽略第二步。
先说一下我拿到offer的时间线
时间轴
10月上旬
准备好套磁信和简历,给感兴趣的教授发邮件,累计联系了包括德国、英国、瑞士、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个教授,回信的只有4-5个,获得两个面试机会
10月中旬
面试的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交谈很愉快、教授也很满意,但澳洲的学校录取权利不全在导师,学院要求至少一篇已经发表的1区一作文章,无奈卡住了,放弃
11月初
慕尼黑大学有了回信,需要提交“动机信、国内专家推荐信、语言证明、论文发表和研究计划”,准备了半个月时间;11月27号安排面试,大老板和小老板一起,30分钟的电话面试,大概说了下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实验技能、开展课题的情况,二人很友好,没有特别犀利的问题。
12月5日,拿到offer。
慕尼黑大学因为是和学院协调人联系的,所以有了上述文件的要求,提交之后他才给推荐的导师。这些材料是申请所有学校都通用的,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一下我当时申请时的背景:本硕双非院校,中科院8个月实验经历,参与国自然项目,一篇二区SCI、一篇在投(赶在申请CSC之前接收了),还有一篇中文核心,雅思7.0,校级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和国家级英语辩论赛三等奖,若干次大会壁报和发言。
私以为成功的关键是在语言能力和科研经历,因为当时的文章并没有很突出,研究计划也写得相对粗糙。但这都不是绝对的,见过很多来这边的同学没有雅思、没有SCI,所以只要努力去争取、去展现自己,就都有希望!
再说CSC
对于我们这种穷苦学生,国家公派几乎是出国学习的唯一途径(也有其他奖学金可以申请,但难度大很多)。CSC具体的评审标准和细则在官网上很详细,这里就不再赘述,只想说,结果真的很迷,有很多非常优秀的985大佬落选的案例,反倒是我这种双非出身的学弱走了运。
CSC对于语言的要求,可以是“导师出具的语言证明”,这一条帮了很多苦于雅思无法上岸的学生,所以,真的不要因为语言而放弃,来了这边再逐步提高也未尝不可。目前有很多院校有和CSC的合作项目,具体信息也可在官网查询。这里简单提下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慕尼黑大学的合作奖学金(CSC-LMU Program),也就是我这次申请通过的,每年有40个名额,每年的2月下旬校内提前筛选一轮,3月初公布提名名单。据说在此名单里的学生后续申请CSC几乎全过,就算没有通过校内提名,也可以走个人途径申请CSC,所以推荐大家都尝试下合作奖学金。
CSC在每年3月中旬报名,要求各项材料比较繁杂,需要静下心来有条不紊地准备(各项文书的准备网上有很多资源可以借鉴),有一点不完美的地方都可能导致最后落选。而最让人抓狂的,是结果公布要等待两个月之久,简直比等高考成绩还煎熬。今年各类合作奖学金名单是在5月27号最先公布的,所以我比其他个人途径的同学少煎熬了2-3天。
国内考博?
在拿到offer欣喜了几天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如果拿不到CSC还要不要自费出去念?德国不收学费,但一般城市每月的房租、饮食、交通加保险费也得七八百欧(不同城市差别很大),而在慕尼黑,可能光房租就得六七百欧,折成人民币每月开销大概需要7-8 K,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不得不考虑。
所以,当时就又开始了国内考博的准备,如果CSC不过的话,也能多个选择。但事实证明,国内考博比拿国外offer难太多了:近年国内博士名额缩招,尚不能满足本校硕士生的需要,外来的学生很难竞争,多半当了炮灰;而国外博士的职位基本由导师决定,没有名额限制,而且中国的学生都是带着奖学金或自费去的,老板一般都很乐意发offer邀请,要知道他们招欧洲本土的学生都是要给很高的工资的。
就这样,我报了三所国内的高校,其中两所是申请-考核,一所统考。当时光想着多报几个学校而忽略了其他很多要点:同时准备CSC的材料、国内考博复习,还要写毕业大论文,精力有限,并不能兼顾好每一方面;也没有积极联系导师(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最终只有一所学校进了复试,3选1败给了他们本校的硕士!其实没有太多怨言,毕竟是本硕985大佬,分分钟碾压我。那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忙的2个月,全国到处跑着考试、交材料,最后还是只剩CSC这一条路了。在结果出来之前,没有什么能做的,只有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是幸运的,国内考博都失败了,却得到CSC的眷顾!如果没拿到CSC,还有一条途径就是先自费来读一年,第二年通过海外博二申请,据说概率也会大一点。
这大概就是我这一路所经历的,5年时间,有汗水也有泪水,终于梦圆德国。这些年祖国经济迅猛发展,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国内许多大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和经费其实丝毫不逊色于欧洲。出国留学并不一定意味着做更尖端的实验、发顶级的文章,更多的可能是不同理念的交流和思维方式的锻炼,在全新的环境里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例如做饭和剪头发)。所以,想清楚自己最想获得和体验的究竟是什么。
总结
01.早申请,多套瓷,先占坑
02.就算没有耀眼的学术成果,也要极力展现自己的科研经历、实验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03.雅思要考,但不要因为这一点而放弃,导师想要你的话可以出具语言证明,或者直接给你发工资
04.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兼顾国内考博,用有限的精力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05.心态要好,CSC一年不中可以再来一年,或者工作也未尝不可
欧洲还是很美的,期待你们的到来!
附上几张照片
(慕尼黑大学主楼大厅)
(慕尼黑大学附属大哈登医院)
(新天鹅堡)
(纽伦堡街景)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佰奥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