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校长AlisonRichard认为,学习过于拘束、自学方法不明确是中国学生软肋。
语言应用不熟练、专业词汇储备不足是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中遇到的首要困难。而如何从课堂上的沉默者变成质疑者、怎样运用第二语言高质量完成论文也是留学生面临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来京访问的剑桥大学校长AlisonRichard及多位海外学子,请他们为留学生学习提出有效建议。
语言 调整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国内很多学生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雅思、托福等考试就万事大吉,并且把留学当作提高语言能力的捷径”,梅西大学商学院的瞿洋认为,调整对语言的认识才是留学的第一关。
留学生在国内听的都是标准英音,但到国外后才发现存在区域性发音差异。另外,听懂英语授课的难度较大,需要全神贯注地听讲,但专注状态只能持续20分钟,为了不漏掉重要信息,只能逼迫自己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和注意力。
小贴士:
●别以为进入国外环境,语言能力就会提高。
想提高语言能力只能靠不断积累。
●在国内应长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中文书籍。
●到国外后要每天坚持听广播,既能锻炼听力,又能了解当地时事,积累谈资。
●看电视、与当地人聊天都要上心,应时刻保持对语言的敏感度。
●准备好专业词汇词典,根据课程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学习新词汇。
课堂 阅读参考资料是听课前提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的杨颖告诉记者,英国大学课堂两小时的分配方式为:前一小时,老师会以讲座形式分析前沿课题;后一小时交给学生分组进行个人陈述(一般15分钟)和讨论。
从课堂陈述中可以看出,国外学生非常看重陈述,在课前会做大量采访和实地调查,而中国学生更看重考试,课堂陈述时只能“宣读”从图书馆查阅的资料和数据。
小贴士:
●老师在开学初会给出每周讲座的参考资料,一般每周10本,如果课前不阅读,上课就没有意义。
●上课基本没有固定教材,资料都是从图书馆借阅的,因为借阅的学生很多,所以要尽早到图书馆将必用资料借出来。
●如果因为语言问题没有听懂授课内容,一定要借同学笔记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