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的大学,但是深圳大学的似乎也没有那么优秀。他在很多方面的数据,也不是那么强势。如果对标末流985工程大学,深圳大学的选择性不是很强。
末流985工程大学,主要就是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一般,或者整体实力的一般的那几所大学,包括: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这些学校在最近几年里,整体实力有所下滑,一些优秀学校的表现也不够突出。但是这些学校的办学基础在那里,整体实力也在那里,也不是双非院校调整发展几年就能比得上的。
这些学校之中,中央民族大学位于北京,虽然也是985工程大学,但是学校主要是因为国家民族政策原因,被纳入到985工程之中。学校以人文社科学科为主,他的专业特色是民族学,专业水平全国最高,但却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这类专业在各民族大学中都有,而且是民族大学的拿手好戏,但是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就业质量也不算多好。中央民族大学的其他专业水平就比较一般了。
中国海洋大学位于山东青岛,特色专业就是水产和海洋科学,这两个学校都是全国最高水平。学校的整体的实力不算强,但是学校地理位置还好,青岛也是一个计划单列市,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其他通用热门专业,在青岛周边就业肯定很好。
东北大学位于沈阳,特色专业是自动化、计算机、软件、材料、冶金、采矿等。虽然有些近年来有点下滑的趋势,2017年成为双一流B类大学。但是学校还有发展的底蕴。在2019年国家科技三大奖项中,东北大学有过人表现,东北大学牵头和参与完成的6项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牵头完成的两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取得了建校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下一轮双一流评选能不能进入A类大学呢?
湖南大学位于长沙。学校原隶属于机械工业部,是机械工业部的“机械四小龙”之一。2000年合并了湖南财经学院。学校的机械、土木、化工、金融等专业都是相对很不错的专业,车辆工程也比较著名。2017年成为双一流B类。他在2019年国家科技三大奖评比 中,也有优异表现。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就有5项分别获得三类二等奖。湖南大学在一轮评比中,也有可能进入双一流建设B类大学。
重庆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专业著名的大学,学校的机械、土木、建筑、电气等专业比较厉害,车辆工程专业很有名气。2000年时合并的重庆建筑大学是“建筑老八校”之一。但是学校在近年来的发展不理想。不过国家比较重视重庆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给了重庆大学3个自定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这种照顾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有3个自定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除了重庆大学之外,还有郑州大学、新疆大学。重庆大学后续发展,应该有所突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农林类专业为特色,农林类行业院校中只有2所985大学,另外一个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农近几年发展速度不快,在2017年也成为双一流B类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快,有部分专业水平已经超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兰州大学是我国老牌重点大学,曾经是我国非常的优秀的高校之一,学校的理学专业很强,在上个世纪是可能叫板一些中东部著名985大学的。但是学校地理位置不好,高端人才要么招不来,要么招为留不住。近年已经没有原来的实力了。
在深圳大学与这些末流985工程大学的选择中,我个人意见,偏理工科的985工程大学更好。选择深圳大学的优势,是学校周边经济环境好,毕业生就业容易。但是本科在那些985工程大学学习,然后考研再发展,前途会更美好。深圳大学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学校的底蕴不足,很多方面都不及那引起著名的高校。
我理吉林省高考志愿咨询师,欢迎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关注交流更多高考志愿问题。
(1)深圳大学英国留学指南:
只有一种声音肯定是危险的;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校招市场的人,实在容易误导很多不明真相的同学。就题主的问题,由于兰州大学和深圳大学至少从学校等级来看,毕竟一个985一个双非,而且题主提供的信息的确还不够多,的确很难抉择。但是如果你问我在兰州大学和上海大学之间做选择,我会肯定会告诉你选上海大学;如果你问我在深圳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之间做选择,我会毫不犹豫滴告诉你选择深圳大学。
因为我认为,当两个大学之间的实力没有那么悬殊的情况下,城市绝对是优先选择项,对于那些没打算走学术科研道路的学生尤其如此。
为什么呢?恰恰是因为“在哪个城市读书就基本在哪个城市就业!”大城市机会多见世面!““大城市实习机会多”;甚至连大学本身的命运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深度绑定,兰州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大学等都是最好的例证。
1,为什么“在哪个城市读书就基本在哪个城市就业”呢?很简单,一方面你在这里生活了4年甚至7年,熟悉了这个环境和人,甚至是融入进了当地群体自我认同的身份就是当地人;另一方面,一般而言,除了少数几所前十的顶尖高校具备全国影响力之外,其他高校的影响力一般而言都是空间距离越远影响力越差;反过来说,在所在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影响力肯定是最大的,市场接受度也是最高的。不信你可以看看每所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就知道了,本省肯定是最高的,其次是周边邻近城市。
如果你觉得还是不相信,那直接看数据吧:除了少数省份的大学外,大部分省份的本科生本地就业率超过了50%;甚至除了甘肃和天津外,其他全部省份高校本地就业率超过40%。
有的人可能会说”现在人才流动很充分了。。。哈工大、吉大、大连理工等大学本地就业率很低“等等之类的话,我可以告诉你,兰州大学本地就业率也非常低。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人才流动“?也许是,但这绝对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是本地根本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没那么大招聘容量!东北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好,人才外流严重,这不应该是常识吗?我有一个黑龙江的朋友,哈工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想留在哈尔滨工作,离家近;但是真的找不到工作,最后没办法去了百度北京总部。每年在沪宁杭三个城市做校招总能够遇到大批哈工大、大连理工的学生,并且老家也是东北的,你真的以为他们原因背井离乡吗?还不是因为东北真的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并且发展前景并没有长三角乐观吗?
反过来说,为什么北上广苏作为全国高校密度最高的地区,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反而本地就业率仍然那么高呢?难道说因为他们不想流动吗?及时是他们不想流动,为什么呢?如果当地没有工作机会,他们会厮守在这里吗?
2,大城市机会多见世面!这难道还是什么需要争论的东西?对于很多农村学生甚至小城市学生来说,大学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市民化,这是他们实现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如果是在某些穷乡僻壤或者如兰州大学般鸟不拉屎的新区,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氛围吗?能够了解城市人的价值观吗?难道你要他们隔着屏幕通过看都市剧来了解和感受?如果网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为什么实体店购物不但没有衰落,反而阿里、京东等巨头大规模进军更加重视体验的新零售行业呢?
更何况,大城市给到的机会和世面都是实实在在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校招面试过程中发现那些东北、西北还有一些非发达城市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实习经历或者实习经历非常淡薄,反而上海、南京等城市即便是双非学校的学生实习经历也非常丰富,后来才发现,因为上海、南京这些城市有实习的氛围,学生的实习意识都非常强;而那些欠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一方面没有机会,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机会也就形不成这方面的意识和认知。
更何况,由于大学毕业生本地化就业率肯定是最高的,所以进一步造成就业市场对本地化高校的认可度最高,因为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圈层和生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浙大毕业生至少在上海市场真的竞争不过同济毕业生,更不要说上大学生吊打很多外地985高校毕业生了。因为HR对本地高校先天有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而这种熟悉本身就可以带来认可。
可以看一下,左边是深圳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右边是兰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去向。各位看官可以自行评判。一个城市给予学生的,不只是就业机会,还有就业机会的优劣。图片来自一位知友。感谢
3,“大城市实习机会多”。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了。至于那些说”研究生是好工作的标配“”本科生就业的越来越少“等论调,我觉得还是先调查一下再说吧。以房地产公司为例,龙头企业万科每年的管培生中本科生始终占主体地位;而且至少就地产行业来说,年轻绝对是一种优势;而本科生在这方面肯定比研究生强很多。据说很多更新迭代快的行业都是如此,比如互联网。但是有一点我是比较认同的,那就是偏理论类的专业,比如数学、物理、天文等,即使工作也是跟科研距离比较近,项目研究经历和科研经历的确比实习更重要。还是以我那位哈工大毕业的同学为例,上学期间只是跟着导师做项目,从未实习;但是由于进入百度仍然是研发类工作,非实操,所以更看重的是科研经历。
尽管985/211高校占据着收入排行榜的前列;但是能发现,一线城市的985和211更突出;而一线城市的四非高校的表现甚至于高于很多985高校毕业生收入。这也是能看出城市对于高校的影响。
至于有人说,如果要出国,国外认得还是985。我只想说,国外人家还真不一定知道985。由于专业问题,我们班一半同学出国留学,明显的感受是,上海大学在欧美的认可度甚至比同济和上交还要好。因为上大的英文名是”shanghai university“,老外一听就知道是上海的;而同济或者兰大,不好意思,人家真不知道是什么水平。。。。这不是开玩笑。
以上,一家之言,只是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周围见闻。希望可以引起一些同学的重新思考,到了校招市场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可能已经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