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定的回答:“不会害怕”,我是这样认为的:第一,死亡之路不是独行,有人陪伴。众所周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这个规律。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要面对这个问题,黄泉路上并不是一个人独自前行,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二,死亡之路曾经走过,并不陌生。死亡是走向来时的路。人到底从何而来?最终又将去到哪里?虽然历代科学家致力研究,最终的答案也众说纷纭,结论不一。我认为是:天道轮回,宇宙万物都遵循自己的运行规律,死亡就是走向来时的路,路不陌生,曾经来过,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第三,死亡之路,走到尽头,有人等候。我一直以来,对死亡不害怕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天上(一般都比喻人死为“升天”)人间都有我的家。生,我们有家人陪伴;死,我们有已故亲人的等待,天上人间都有我的家。死亡就是走向回家的路,归途有故亲等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总之,当我想到死亡之路有人陪伴;并不陌生;有人等候时,所有对死亡的恐惧感,都会烟消云散,荡然无存。让我们努力地活在当下,珍惜美好,开心每一天,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美国菜鸟留学生如何适应校园生活?
眼下正是新生报到的时间,如何帮助新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会对他们整个大学生活甚至一生都带来很大影响。美国高校的一些传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高校的Orientation意为“新生向导”,就相当于我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实施得早的从高中阶段开始,但通常是在新生入校时。它被视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起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注册率、留生率(不转学不退学学生的比例)和学生满意度。
美国高校传统的新生课程模式旨在“帮助新生适应必需的学术和社会环境、发展批判性思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设的新生讲座(Freshman Seminar)是今天美国大、小院校中运用最为普遍的环境熟悉与适应项目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指导、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这样的入学教育课程更为系统,因此能为新生提供较多内容和较长时间的指导。
美国高校“新生向导”模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安排在4月的入学前模式(The Pre-enrollment Model),安排在第一学期前期的新生周模式(The Freshman Week Model),以及安排在第一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新生课程模式(The Freshman Course Model),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往往可以联合采用。
形式从大规模的校园参观,到小型的团体会议。内容包括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生活方面的调适,提供与教师、员工、老生的谈话,提出专业选择和第一学期/学年课程的建议等。由于项目启动早,学生可以及早体验大学生活,消除择校的迷茫,还扩大了高校的知名度。作为战略性招生计划的一部分,入学前的“新生向导”是学校对外宣传和吸引学生入学的手段之一。
在这期间,高年级学生会带领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包括如何用餐、如何使用洗衣机、如何在图书馆下载打印文件,甚至还会带新生到教学楼“踩点”。
“新生周”既有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学生会、院系组织的活动,学校和学生会的活动偏重生活,院系的活动偏重学业,内容无微不至:作为新生咨询顾问(First-year Advisory Counselor)的高年级学生将带领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丰富的社团活动可供新生自由选择,有为热爱艺术的新生提供的艺术活动,为热衷户外运动的新生提供的户外活动,还有要求国际留学生参加的留学生活动;残障事务办公室(Disability Office)会针对残障学生,专门组织“向导”活动;除校长的“官方”讲话和致辞外,新生还可以在同学业导师(Academic Advisor)的自由谈话中具体了解到如何使用选课系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合理安排第一个学期的课程,以及将来的专业选择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在“新生周”上结交的校友和老师,可能成为大学时代乃至一生中最亲近的朋友。
最后,美国高校对“新生向导”活动还有一整套的追踪评价体系,包括注册率、留生率、住宿信息、学生家庭信息等,项目评价包括项目的时间安排、目标、任务、内容与组织等。追踪评价的经验和教训将作为来年工作的借鉴。
原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