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个网看到关于留学的问题:
先复制过来给你看看:
国内升学与出国留学
前几天,有跟一个北京的朋友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她两口子在北京某大学工作,孩子今年小学六年级,在北京一所很好的小学读书,学习成绩也很好,而且还多次比赛获奖。然而父母这段时间却为了孩子上初中的事情四处奔波。儿子优秀了,接下来还要看父母是否有本事了。虽说孩子优秀,好的中学都想要好的学生,然而国内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明白,孩子读书好,即使在校区内,也并不一定就能进那几个大家挤破头都想进的学校。家长们各显神通,有出钱赞助的,有递条子,也有通过这样那样关系认识到校长的。曾听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学校只有50个有限招生名额,而递条子的学生就有超过200个。父母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的话,孩子再优秀,也是有可能会被别人挤下来的。这已经是中国全国人民都家喻户晓的事实了。在2008年的国际性学术周刊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就有登一篇由广西大学老师WU Xiaoxin写的关于这方面的学术文章”The Power of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a Case Study of Recent Parental Choice Development in China”。
然而,对于洋人来说,可能是怎样也理解不到的事情。洋人观点很简单,校区内就上校区的学校。有钱的话,自然就住好学区,上好学校。或者不住在好校区,但去私校也是一样的。中国家长历来是有名校情节,从小学到大学,都能上名牌学校是最好的事情,即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是读不下来的。孩子能上名牌中学,基本就等于半只脚进了大学校门。中国的重点中学,从总体上来说,都还是以专注学业为主,各校以大学入学率为标准,而并不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其学业,别的专长都给抹杀了。有一部分国内的孩子,在其小学的时候,就已表现出其多才多艺,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迫于高考的压力,导致最后所有的兴趣爱好都放弃了。
好大学,并不是只有清华北大。放眼全世界,会发现孩子的将来路子宽很多。其实人的一生,并不是只有读书。孩子的兴趣还有性格是会影响其一生的。看看我们身边的,曾几何时,小学、中学老师的宠儿,以前我们班里排名前几的学生。他们的一生,平平坦坦,有个稳定的工作,或在政府机关,或在国有企业,不愁吃穿。这也就是为人父母的期望了。而在班里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毕业后,没几年,居然有些却成了私营企业的大老板或者专业人士。而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鼓励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下课时间早,一般是下午3点左右就下课了。而很多的孩子并不是说一下课就往家赶,而是参加学校的大量的课外活动。以新西兰中学为例,所有的中学都有种类丰富的课外活动。而学生的成绩评估也不是只是以其学业做评估,而会加上其他活动项目作为其的评估。世界著名的大学比如牛津剑桥及美国的常青藤盟校,都要求申请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在别的方面也需有一技之长。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中国学生申请世界一流大学的难度。
我有一个朋友,10多年前舍弃国内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令人羡慕的工作,在其孩子10岁的时候,带着孩子移民新西兰,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在孩子13岁的时候,为了能入读奥克兰文法学校,而花高价买了学区的一个房子。奥克兰文法学校是新西兰闻名于世的传统名校,历年都有不少学生进入牛津剑桥一类的世界顶尖大学而为当地父母所推崇。而学校的分班制度也是全新西兰独一无二的,是以成绩排名的。每个学期,学生都需要以前一个学期的成绩然后做个排名而决定其第二学期所能上的班级。A班是最好的30个学生,以此类推直到P班。而每天的全校大会,也是按班级来排,A班坐最前排,P班在最后。此种强度,逼着每个学生在奥克兰文法学校都得积极向上。朋友的孩子,在最开始刚到学校的时候,被排的是D班,也算是很不错了。经过几个学期后就升到了A班。他除了平时读书外,还有参加学校的国际象棋队,辩论队等等。多次在世界及全国获奖。在校期间,还代表新西兰参加了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多次获奖。毕业后,孩子成绩非常好,考入了奥克兰大学的生物医学,而如今学士荣誉学位毕业后,而被牛津大学录取,就读肿瘤学博士学位并有奖学金。将来的前途无量啊。中国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被西方世界认为读书很好,其创造性思维其实是被国内超强度的学习压力抹杀掉了。国内重点中学出來的学生大多有点象一个模子出來的,而缺乏了一些灵性。有时候,我在考虑,将来等自己有孩子后,是否是应该,让其在国内读小学,以打好基础,而到国外读中学,让其自由发展。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将来为社会所用的全才!
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就去这网站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