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类书难找的 也效率不高 有更好办法的。
要是以后你来伦敦这片儿 随便看看天天在地铁口免费发的TheLondonPaper 也能长词。 其他城市估计也能有免费报纸,到时候随便看看,都有收获
看英国电视比较好 如果能在网络上看BBC ITV之类的当然好 如果没有的话 英国的电视剧倒是值得看 在国内也有地方下载
比方说 The Apprentice (2009) 这几年都是Sir. Alan Suger做boss 在伦敦拍的
Hotel Babylon 也是伦敦拍的 出了好几季了 很好看 从第一季开始看吧 里面有大量生活口语
Little Britain之类的 都随便
总之 看片子 尤其是带中英双字幕的片子(如果能找到的话) 加强口语非常有效。其实不用太担心,估计你过来两星期,就知道很多口语里的脏词儿了,比方说w a n k e r
香港留学超实用指南是什么?
目前在香港,一共有8所大学,另外还有许多学院。这8所大学是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岭南大学、浸会大学、城市大学和教育学院。其中前三所,实力最强。
与内地相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体制中发展起来的香港高校,虽然一度受到了内地考生、家长乃至相关学者的热捧,但它们的具体情况,实际上大多数内地人还是门外汉的状态。
语言
从地域、语言和文化角度看,香港相比于其他留学目的地更让留学生觉得亲近。
语言方面,香港通行多种语言,其中中文及英语同属香港的官方语言。广东话是华南地区的方言,也是香港最普遍的口语,一般人也能够听得懂普通话。文化方面,香港是古今中外多种文化的汇集地,文化博物馆、艺术馆遍布全港。
文化根源深厚,在展馆里,不光能看到珍贵的中国历史文物,还有不少当代艺术的杰出作品,堪称中西合璧。
据介绍,根据专业不同,教学语言也有差别,理工科和商科一般用英语,文科类的专业比较特殊,会有很多中文课,包括粤语和普通话教学。“像我们专业就有很多台湾老师授课,有的香港老师也会用普通话授课,不用担心听不懂。
”
专业
说到香港的大学专业,商科与传媒是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金融、会计是香港各大学商科中的热门专业。香港作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金融市场驻地之一,坐落着不少为人熟知的银行、投资机构和保险公司,且大公司的常驻机构和分支选址也都在香港。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利于学生们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香港各大学的专业中,金融是“常客”。比如,香港大学的金融硕士,是个跨学科的项目,为学生提供先进的金融理论和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知识的教学。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在毕业后可选择到投资和商业银行、单位信托公司等,从事投资组合管理,保险,企业和项目融资,经济业务,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等业务。
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融专业提到为了加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必须学会如何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近期的金融危机反映了目前金融市场需打破传统的融资计划,以最强烈的创造性决策去应对市场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融硕士专业是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它与实际应用相关联。
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在金融咨询,风险管理,交易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执行力。
香港各大学中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开设了传媒专业留学课程,学制基本为一年,其中,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城市学院的传媒专业一直是赴港读研的学生眼中的“香饽饽”,特别是香港浸会大学,堪称香港几所大学中传媒专业的翘楚。
据介绍,如果想申请浸会大学的传媒专业,雅思须在6。5分以上,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越长越好,而且建议有好的实习单位,一般有传媒类工作经验者优先。该校的传媒学院向来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的人才库。因此,每年都受到大量申请者的青睐。
费用
香港各大学办学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投入。据香港大学官方网站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度有64%的办学资金来自于政府支持,14。9%为学费,还有7。9%是社会的捐助。香港中文大学官方网站的资料也显示,2004~2005年度来自于政府支持的经费占到了总数的62。
1%。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教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港政府设有一个专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通过不定期的研究评估,分配政府的教育拨款。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用于学校日常运作;而社会捐助部分则一般用于具体的某项事务,例如设立某项奖学金,建立某个研究所,修建某项设施等。
据了解,在香港获得奖学金并不容易,尤其是热门专业,竞争很大。
香港的学校宿舍数量也比较少,住校的不多,大部分学生在外租房。“一般授课型硕士、内地学生大都没有宿舍。”以某同学为例,房租7000港币一个月,不过她选择的房子楼盘比较新,安保和周边的配套设施都比较齐全。
条件相对一般的房租在4000—5000港币/月。
就业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提供的数据,2008年至2012年,内地本科毕业生当中选择留港工作的比重保持在60%左右,约20%在港升学,另有约10%赴海外继续升学,其余则返回内地工作或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