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有些确实很厉害,有的只是一般金属镀了一层金。
当然不是这样的。
我身边有不少出国留学回来的“海归”,其中不乏有真材实料者,但也有不少注水者。
真材实料者,很多都是著作论文等身,拿了国外的博士学位,被当成引进人才引进的。
有部分注水者,可能最高不过拿个硕士甚至本科学历,学术成果寥寥,然后利用前些年国内对海归的非理性崇拜,仅凭着一个国外硕士学历就拿到了一个职位。十几年来一直发展平平,鲜有建树。
我也听过一些国外所谓学术大腕的讲座,比如有海外华人教授,包括美国本土的教授,一看简历各种名头大到唬人,一听讲座,授课内容那个水啊,简直让人听到汗颜。
人文社科领域“水”的专家尤其多,比如在我们这个学科领域,有定性研究,有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主要靠数据说话,定性研究主要靠理论积淀。美国的专家们很多擅长的是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的套路化很严重,一套测量流程,加上一点理论就可以凑成一篇论文。
但在人文社科领域,数据不等于思想的深度,过分聚焦于数据很多时候还会削弱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点上,欧洲就明显要优于美国。
同样,要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很多学者不一定比美国学者差。
另外,现在国际上,英语是通行的学术语言,你要想在国际学术领域立足,学会英文写作是一个基本门槛,而正是在这点上,中国的学者要明显败下阵来。换句话说,语言障碍,是中国学者面临的又一大瓶颈。
如果汉语是国际通行的学术语言,西方学者的优势性地位起码减弱一半。
我身边太多优秀的本土毕业生,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还是博士,毕业几年都干的风生水起,不仅不比出国留学的差,还要比后者优秀很多,单从个人成就而言。当然,这种现象也与下述文化相关:中国既有“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现象,又有“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现象,论起点,可能国外留学回来的人要占一些优势;要论终点,国外回来的优势就很不明显了。
实际上,中国国外留学中的精华很多都留在了国外,选择回来的往往两个极端:要不就是真正的人才,国家愿意花高价去吸引回国;要不就是在国外找不到工作,留不下来的,最后只能选择回国发展。我身边的案例为例,前者是少数,后者是多数。
对待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我们要抱有一点平常心,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同样,中国的月亮也不比西方圆,两种体系两种文化,各有千秋,也各有各的问题,谁也不比谁高明多少。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不可取。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随波逐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