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此前清朝虽有对英对法等战争的失败,也割地赔款,但就世界范围内来说,英法分属全球第一第二强国,清朝失败,也不算什么怪事,此后掀起的洋务运动也使清朝实力看起来有所上升,起码北洋舰队初期从装备吨位等方面来说,远胜同期日本海军,所以在甲午战争开始以前,几乎中外都一致认为清朝必胜,西方列强亦持观望态度。但战争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在国内,日本一直被视为蕞尔小国,此次一举击败天朝上国,带给国人的冲击不言而喻,此后日本割台湾,得马关条约赔款,进一步发展,之后又击败俄国,脱亚入欧,一举而成为列强。当时的战争结果大令国人不解。于是战争之后,不少人反思不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种种变化,为学者研究所重,国内变法思潮,亦勃然兴起,在此氛围下,赴日留学生数量增多,是当时的大趋势。
以统治者而言,中日同为皇权至上的封建国家,何以日本竟能振兴,也引起他们的关注,后来康梁等维新派,说服光绪,也以俄国日本变法为吸引。所以此后留学生派遣,实际上都很有官方背景,而民间赴日者也不在少数。所谓清末留洋学童,其留洋之“洋”,乃东洋而非西洋,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后来很长时间,近代名人留东洋者极多,如我们熟悉的孙中山,陈天华及后来的鲁迅,郭沫若,蒋百里,蒋中正等,这也算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吧,而有留日经历的孙黄等最终推翻清朝统治,恐怕亦为当时人所始料不及。
手机码字,难免挂一漏万,略尽其意而已,请大家斧正。
甲午战争对中国影响很大。当时的清朝以为自己天朝上国看不起日本。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幅提高,善于向西方进行全面学习,不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清朝都已经落后了。军事上,日本大力发展海军,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在支持军事。陆军也向欧美看齐。到1894年,日本海陆军水平,已经超过清朝,只是清朝的军队人数多。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德国为师,君主掌握实权,实行内阁制。经济上鼓励发展工业,采用西方的模式发展民族企业。甲午战争之后,清朝知识分子意识到不足,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以康粱为首的知识分子主张维新变法,以日本为版本进行全面改革。不过操之过急,又没朝廷实力派支持,昙花一现。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方,主张推翻清朝,重新改革,也是去日本求取经验。以至于后面对于近代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在日本留学,比如鲁迅、陈天华、黄兴、许崇智等人,去求取新的救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