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自隋唐时期确立后,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其为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进身之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清朝,科举制日益僵化,内容囿于经义,形式限于八股,其弊端不断显现出来。清末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向西方学习,改革积弊,落实在教育层面就是要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潮流之下,科举制受到冲击显然在所难免。
(科举考试)
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令:“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终于走向了落幕。科举制的废除,首当其冲的就是知识分子群体。
首先来看科举制废除后已有知识分子群体的境遇。由于废除科举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新旧交锋过程,其在正式废除之前早已显现出了衰落的趋势,因而一部分知识分子也早就作出了反应。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不求仕进,转而经商,这种转变有出于谋生的考虑,也受到了商人地位不断上升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晚清时期入仕手段已经多样化,一些知识分子发现可以跳过科举制,直接入朝为官,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捐纳。可以看到,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分子来说,科举制废除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当然,也有许多痴迷于科举晋升之阶的知识分子,他们面对科举制的废除,无疑陷入了仿徨之中。他们中的有些人在一段时期的迷茫后改变了谋生手段,也有些人或因为过于顽固,或因为身无长物,陷入了困苦的境地。
(贡院放榜图)
其次来看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科举制废除后,着手培养知识分子的是新式教育下的新式学堂,然而新生的事物总是难以避免坎坎坷坷。首先,官立学堂办学经费难以筹措,而私立学堂大多收费较高,这无疑导致了读书成本的增高,从而造成寒门子弟失学严重,知识分子数量日益减少。其次,传统教育下,大多数人都能通过科举制在乡间获得一定地位,可以担任塾师或管理地方事务。而科举制废除后,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由于新式教育初起的种种弊端,在乡间得不到信任,另一方面其个人心态也在转变,开始厌弃乡村生活。如此发展,大量知识分子开始被动或主动离乡,前往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但城市的需求有限,进城的知识分子并不能被完全接纳。
综上所述,科举制废除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巨大,无论是已有的知识分子,还是新产生的知识分子,都深陷这股洪流之中。而其个人境遇,则与其面对巨变时的思想转变息息相关。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到冲击最大的主要还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上层知识分子的境遇要好很多。
参考文献:
1、罗志田:《权势转移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管延春:《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与晚清覆亡的关系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回答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