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向外国派出的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不仅仅是第一批,后续的的几批也是这样),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留美幼童”,之所以选择派“幼童”出洋,这一项目的提议者容闳,以及推动者曾国藩、李鸿章,有过明确的解释,这些当事人的话是最权威的回答。
“留美幼童”计划,由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传奇人物容闳首创,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容闳学成回国,试图报效祖国,几经周折后,受到两江总督曾国藩的信任,从帮助曾国藩购买外国机器设备开始,到逐渐推出自己怀藏的教育计划,即后来的“留美幼童”计划。
计划中,容闳设想,招募12至14岁的年轻人,留学15年时间。而这实际上和容闳本人的学习西学的经历非常相似,容闳是13岁进入香港马礼逊学校读书,后来赴美国,至26岁在耶鲁毕业,自己的亲身经验,对他指定留学计划的细节意义重大。
在容闳看来,当时中国没有任何西式教育基础,年轻人要真正求得西方科技知识,必须从最基础的小学开始。因而15年的计划,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程留学。考虑到留学生学成回国还要为祖国服务,因而,必须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以便把最好的光阴年华为国家服务。
1870年,李鸿章上奏清廷,正式汇报留美幼童计划。其中也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长时间、全程留学的必要性,“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种奥窍,苟非遍览久习,则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以自明”“在外国肄习十五年后,按年分起挨次回华,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岁上下,年力方强,正可及时报效”。
洋务运动初期出现的“留美幼童”计划,可谓是极具想象力,极为大胆的尝试。在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的推动下,留美幼童分批出洋,分散居住在美国家庭,在美国的学校学习,即从生活方式、教育全部浸入西方式。根据计划,当这些学生高中毕业后,将分别进入各大学,学习工业、军事、文化教育等不同专业,学成后返回祖国,将如星星之火,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不过异常可惜的是,就在留美幼童计划进入到大学阶段时,因为保守派的掣肘抨击,被迫中止。
当留美幼童被撤回国内时,处境十分尴尬。这些已经2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任何中国科举功名,而且一身的洋做派和社会格格不入,为社会所难容。关键时刻,李鸿章等将留美幼童尽收入海军,其中包括詹天佑等在内的一部分安排到船政和船政水师,其中一些在1884年马江之战时成为烈士,另外一些安排到天津水师学堂学习海军课程,后来主分配到北洋海军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