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我持赞成观点。虽然心里面我痛恨日本,但是日本整个国家在大多数方面确实是中国学习的对象。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等方面都还是非常强大的。拿日本教育来说,日本20年以前也没有什么诺贝尔奖,日本教育厅决定花三十年时间培养30名诺贝尔奖科学家,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日本已经有了2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了,超额完成任务,这足以说明日本的教育科技水平确实领先中国。小孩子去日本学习日本先进的科技教育理念,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好事,应该支持。中国学生在大学里面努力的学生很少,中国高等教育远远落后与欧美日,学生从初中出去,凭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到日本以后努力一点考个好大学不难。所以我是赞成到日本留学的。
清末留学日本的热潮有哪些特点?
“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过、求前途的艰难打拼,里面有热情,也有功利。”
“不肯去”到“争着去”
1872年,幼童留美计划还少有人响应,9年后,原定15年的计划生变,随该计划到美国求学的学生被急召回国,刚刚起头的留学陷入沉寂,不过,仅仅20年后,1896年那一年,留学这件事,忽然从门可罗雀,步步演变成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全社会热潮。
是什么导致了这次巨大的观念转变?
留学大潮兴起的当年是中国败于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第二年。算上之前半个世纪的战争史,这是中国第四次战败,而且还是败于当时不过是新兴国家的日本。中国知识分子为之震动,通过洋务运动为中国寻找富强出路的理想随之幻灭。
1896年,清政府派13名留学生到日本,彼时被视作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把希望和眼光放到国外。两年之后,公派留日成为国家政策,地方大员也派人去日本学陆军。大臣张之洞尤为上心,他亲自送两湖书院的留日学生启程,从湖北坐船去上海,当时有记录说张之洞:
“对学生频频答礼,提督张彪后到,屈膝请安,文襄(张之洞)口衔长旱烟杆,视若无睹。我们见这种倨态,不免暗笑,亦更觉自己所受的礼遇。”
虽显重文轻武风气,但也足以可见,一代大臣对学生如此尊敬,是把对一国的期望寄托于留学生们身上了。
把留学潮真正意义上扩散开来的,是民间心态转变。1900年义和团时间后,有年轻人认为国家要改变方针,个人亦另有打算,他们有些选择自费留日,因“日本维新以后,政治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
1905年,废科举。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入世之途断裂,清廷同事请日本博士来教新科进士法律、政治、外国史地知识,以留日学生做助教及翻译。同一年起,清廷举行留学生考试。有些非出名门大学的留学生应考而合格,获得进士或举人出身。再往后一些的留法潮,一两年内澎湃而起,席卷全国,不过两三年而没落。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梦想,给了很多中国青年以及强心剂,以为到了法国能边工作边读书,自食其力,还能留洋学习。蔡元培、汪精卫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又特别推崇学生留法,加上法国学校颇自由,早早把宗教和大学教育分离,也很得年轻人青睐。
去各国有各国的特色,但选校、选科,这些最早出去的年轻人们,迷惘、困惑是不少的,专业换来换去,倒显得有些三心二意。不比如今网络资讯丰富,留学中介甚至发展成一支旺盛的行业力量,“徐志摩们”选校,还得多看学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