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行李打包的一切工作
小时候出门旅行,准备行装似乎应该是家长的事情。但是,去留学的行李准备难度不亚于一次跨国搬家,两个手提箱的空间有限,带什么、不带什么都需抉择一番。建议各位准留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打包,记清各项物品的位置,也为以后打包装箱做好训练。
就不再赘述行李问题了。在此只强调一下打包原则:只带必需品,品种尽量多,每种尽量少。切勿将肉类、带蛋黄月饼、植物、液体等严禁入关的食品和物品装入行李。
行李一定要提前准备,这其中有几个因素。首先是避免遗漏。毕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各色物品思虑周全,有时灵光一现就会突然想起要补充的东西。
另一方面是由于航空公司对于行李大小和限重都有严格规定,装不下、扣不上、超重的问题时有发生,那么行李箱可能需要反复拆包、装包、称重才能达到装得最多却不超重的最优设计。
请务必选购结实的行李箱,机场的暴力托运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记得准备好打包带,将行李箱十字形捆好,以免被摔散或遗失。
了解你要去就读的高校和所在城市
许多学生觉得自己对于高校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了,这一步在选校的时候已经做过了嘛,还有什么可参考的呢?
既然都知道了,那么我要开始提问了。这所学校有多少中国学生、有多少外国留学生?有几个校区?你要去读的专业隶属于哪个系、哪个学院?你导师的名字、系主任的名字你能够准确发音吗?你的专业有哪些本校专属的培养特色?国际学生中心、就业中心有哪些你可以利用的服务?
这些内容并不一定要等到新生周才开始了解,从学校官方网站上就能挖掘出许多有用有趣的信息。
要知道,一所学校的信息不仅仅是QS或者是US News上的一个排名数字,去国外读书也不仅是上课、写作业就够了。做好信息搜集的目的是增进自己对于即将就读学校的了解,提升认同感,不至于在入校时感觉太陌生——,同时最大程度上掌握自己可以使用的资源,在需要帮助时,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能提供帮助之处。
对于城市的认知也要提前进行——了解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与经济、政治、地理位置、气候等等,最起码要在世界地图上找得准城市位置。对城市的了解甚至比学校更重要,因为留学生可能会在这座城市停留几年甚至一辈子。不喜欢多雨的城市却选择了温哥华,不喜欢多雪的城市却选择了锡拉丘兹,都会给留学生活留下遗憾。
相反,如果能够加深对一座城市的了解,留学出发前的不确定感就会减少几分。比如,你在了解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支柱产业后,可能会对自己未来是否要留在这座城有一个最基础的判断,如果你了解城市的华裔规模,就会大致判断出那里中国食品的丰富性。通过它的犯罪率等数据可以判断自己即将居住区域的安全情况等等,通过它和中国的时差判断出国以后什么时候给爸妈打电话。
这个城市有哪些代表性活动?美食节在何时举办?不要只随意翻看百度百科等中文资料,去那所城市的官网看一看,去谷歌地图看一看,去Flicker上看一看,也许还未出行你就已经爱上了那里。
记得和你的父母一起查看城市信息,人总会对未知产生恐惧,他们对于遥远的国家更缺少了解,所以他们更担心你的安危。
拉上爸妈一起了解城市和学校,这样他们会对你的留学生活更有信心,出国后交流起来也会减少信息不畅的问题。之前有人写道,因为出国以后回家机会减少,每次来去匆匆,所以出国前一定要多陪伴父母。其实陪伴是一种方式,让父母与子女在认知上一同成长是另一种方式。
让爸妈听得懂你在说什么,知道你在干什么和陪伴一样重要。如果做不到陪伴,就拉上父母一同进步吧。
吃遍美食,学会做饭
留学生出国后,最常见的豪言壮语就是:“下次回家我一定要吃XXX!”回国前勒紧裤腰带减肥,就是为了回国后像火车一样狂吃狂吃狂吃……我当年留学的城市华裔较少,正宗的中国菜不多且以粤菜口味为主,在外用餐非常不习惯,而且花费颇多。
后来去多伦多这种华人比例很高的城市玩了一个多月,虽然情况好转了不少,街上的小吃如煎饼、肉夹馍偶尔能遇见,可大多数普及率不那么广的小吃和点心就无处寻踪了。既然行期将至,不会做饭的童鞋要在假期好好向妈妈求教,起码学会一两道快手菜,或者学会自己最爱吃的几道菜。
出国留学难免自己下厨,就算是住在学校宿舍、吃在食堂也有馋虫大闹的时候,如果会做几道菜,就能安慰自己可怜巴巴的胃啦。
以上都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