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做培训,接触许多刚毕业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尽管他们青春、活泼、有干劲,但是“迷茫”是他们共同的心情!
是考研?还是找工作?
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还是爸妈喜欢的?
自己的未来怎么规划?不甘心朝九晚五做社会牲畜,可又无力改变现状!
法国现代作家保罗·萨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不在了,人们就陷入了焦虑。”
萨特解释道,如果上帝不在,那么一切都成为可能,结果人们就陷入焦虑。
当左右人们行动的外力不在时,当你必须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时,听人摆布的痛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的迷茫和自由的焦虑。
熊培云在他的书籍《自由在高处》说道:
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
先且不说大学生,就想想普通人,可以说90%的普通人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消耗掉自己最宝贵的时间,等到生命结束时,却发现好像从来没有活过!
《西藏生死书》这样描述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
年轻时接受教育,然后找个工作,结婚生子,买房子,在事业上力争上游,梦想有幢乡间别墅或第二步车子,假日和朋友出游,然后,准备退休。我们的生活单调、琐碎、重复,浪费在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上,因为我们不懂还能怎样过日子。
有些年轻人说,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的确,认识自己是一个人一生的使命!
认识你自己。
这是古希腊一座神庙里刻着的名言。
人类从很早开始就不断地思考自己、研究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什么是“自己”? 你是谁?
你叫某某某,你是你爸妈的儿子或女儿,你是某学校的毕业生,你是学建筑的,学计算机的,学设计的等等,在你身上有一堆标签,这些标签组合成一个“你”。
可这些标签里有多少是你自己想要的,有多少是外人强行给你贴上的?
纪伯伦在《沙与沫》里讲述一个“疯子”的故事:
我在精神病院的花园里碰见了一个年轻人,我问:“你为什么会在这儿呢?”他说:“我的父亲想把我变成他的复制品,我的叔叔也指望我跟他一样。我的母亲希望我像她那大名鼎鼎的父亲,而我的姐姐以为她那航海的丈夫是个十全十美的榜样,要我学他。我的哥哥想,让我跟他一样,做个好的运动员。我的老师们依然如此,要我成为哲学老师,音乐老师,逻辑学老师,他们也都很坚决,每个人不过是要我成为他们镜子里的影子。因此,我来到了这个地方。我发现在这儿我的神志更正常点。至少,我能做回我自己。
到疯人院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是一件多么悲哀而又现实的事实!
成为父母的复制品或替代品,这故事在一个又一个家庭里上演,毫无新鲜可言!
那究竟如何认识自己呢?
如果你向外界询问这样的问题,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会告诉你:你永远是“二手货”的人类。
他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说:
如果我们还是根据别人的标准来认识自己,那么所认识的就是“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应该摒弃自己内心的权威,抛弃所有的观点、偏见、结论等包袱,轻装上阵,开始真的认识自己。
在日常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或者生活,我们常常羡慕别人而忽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有这样一则寓言: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有人认为这是小兔子的弱点。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结果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学会。兔子不仅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就差“想自杀”了。然而谁都知道,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
现实中,有着长跑优势,而非去学游泳的兔子,大约不在少数吧?
用半生甚至一生的精力去弥补那个所谓的“短板”,走到人生终点时,你的木桶装满水了吗?
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木桶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时,木桶才能够盛满水;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增加最低木板的高度。
大家可以回忆下,从小到大,“哪里不足补哪里”这个学习理念始终霸占着我们老师、父母的头脑。
面对我们较差的学科,老师要么虚假地鼓励:“你肯定能学会,相信我!”要么无情地鞭策:“你一定没好好努力!”
父母更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臭骂:“你看人家邻居小王,人家和你一样,长着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人家怎么能考100分!”
当我们用尽力气依然没有结果时,我们就深深陷入自我怀疑:难道我真是那个笨孩子?
于是一只只优秀的兔子被溺死在游泳池里!
美国人本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精力、金钱和时间,应该用于使一个优秀的人变成一个卓越的明星,而不是用于使无能的做事者变成普通的做事者。”
在学习和工作上,我们是要承认“天赋”存在的!
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不必攀比,不用艳羡!就像玫瑰有玫瑰的芬芳,百合有百合的纯洁。“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怎么发现自己的天赋?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给出三个线索:
第一是渴望。你内心最渴望做什么,尤其是在你年幼时就渴望做的事情。这些内心的声音一定在不停地呼唤你,由于环境的限制被压抑在心底。
第二是学得快。如果你学一种新技能特别快,就充分说明你具有某种强大的才干。想想你是做数学题一点就会,还是写文章无师自通?
第三是满足。满足就是内心的愉悦感!你在刷了无数套数学试卷后,是否进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呢?
即便给出标准,很多人也无法一下子就发掘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域。这个不要着急,慢慢来!
你看,鲁迅先生不也是到日本留学时,才放弃医学转入文学吗!
斯蒂芬·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读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拓宽自己的眼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如果你找到了真正属于你的兴趣,愿意终生为此努力,即使没有读完大学,你的人生也一定是丰满而有希望的。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多多尝试,多多试错,用排除法来聚焦自己的天赋!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诗人佛罗斯特告诉我们: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所以,倾听内心的渴望,寻找你自己的路!
一句话推荐书单:
1、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告诉你如何做自己!
2、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了解死亡,让自己生死无悔!
3、 纪伯伦《沙与沫》——这是唱给永恒的歌,生命、艺术、爱情和人性!
4、 克里希那穆提《重新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始!
5、 马库斯·白金汉《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优势就是放大镜,让你成功倍增!
6、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群星闪耀,谁不是一粒尘埃!
7、 弗罗斯特《弗罗斯特诗选》——现代田园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