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就出去(低龄留学),目前已经成为趋势,看待这个需要辨证来看,低龄留学可以给中国孩子更多的机会去选择。
低龄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将形成更多国际化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在未来作为国家的重点关注人才,也会给中国更多了解国际思想、技术的机会。
但是从小就远离父母出国读书,让本来成员就不多的家庭天南地北,尤其是在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这对整个家庭产生的影响更加不言而喻。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在辛苦工作之后也需要孩子带来的天伦之乐,一个健康的家庭可能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是否去国外读中学,去哪个国家读,一定要综合分析自身孩子的性格,切忌盲目跟风,受其他家庭的影响。并且一定要确保孩子做好一切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再选择出国留学。
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可以先尝试让孩子进行专业的语言学习,参加一些国际性的艺术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与国外的人群交流。其次还有国外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也需要提前让孩子进行了解和熟悉。
提前做好留学的相关规划是重要的,但是留学过程中家长的关注也是不容忽视的。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交友情况,发现任何不对的情况都要及时劝导,避免孩子走上歧途。
在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选择之前,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必须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科学分析,做出理性的决策。
对于出国留学每个人的看法和想法都一样,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让孩子增长见识和锻炼孩子的个人能力,在社会上具有竞争能力而不被淘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供楼主参考。
留学活动的本质是所处历史时期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个留学者的经历都是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发生于国际化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到各种社会矛盾的影响、渗透和冲击。不可否认,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教育资源、人群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丰厚却生源日渐减少。因此,招录各个层次“寻求出路”的中国留学生就成为它们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几十年间,在中国内地举办的外国教育展络绎不绝且场面热烈,众多留学中介和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且层出不穷。随着各国持续调整招录国际学生的政策,相继取消或优化诸多制度性障碍,逐步降低入境限制和入学门槛,成为促使我国自费留学人数持续攀升的外源性重要因素。
无须过度解读所谓的“留学低龄化”
留学低龄化倾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自上世纪末即已显现并不断强化,绝非近年内新近形成,而且遍布于我国各个领域的“各种低龄化”早已是一个十分常态化的社会现象。因此,完全无须过度解读所谓的“留学低龄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延展,这显然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社会行为。而且,就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性的需求而言也算不上是多么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简单粗暴地评判其是非曲折或正确与否。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数百万留学人员中的每一位个体,与国内数千万青年学生一样,无一不在“升学、生活、心理、就业”等多方面经受着越来越多的磨炼并克服着越来越大的困境。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同样会普遍面临“住宿条件简陋、语言与文化融入障碍、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各种需要逐步适应和调整的问题。如此这般的困境、体验和磨炼,无不体现出留学的价值与意义,无不展现着留学人员成长之路的艰辛与努力。就当前出国留学活动的整体状况而言,并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凋敝和悲观。那些针对小留学生的所谓“担忧”与“困境”给予“忧心忡忡、杞人忧天”式的指责和忧思,无不显得目光短浅和以偏概全,甚至有人提出应该“限制留学年龄”“限制留学国别”,则更是天方夜谭式的异想天开。
出国留学活动已悄悄演变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第一大生源国的中国,虽然我国出国留学活动的整体规模已排在世界前列,且留学回国人员群体具有“知识化、年轻化、国际化;学历高、层次高、素质高;增速快、成长快、成才快”等9个基本特征,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留学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还不是最高的,不足以骄傲、自满和自夸,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我们还比不上印度、韩国甚至越南。
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话题中的焦点之一,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寄托着千万学子的希冀。为此,出国留学成为一部分中国家庭的选择。然而,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和西方教育观念有着诸多差异,出国留学是否能够成为学历教育的良方?出国是否真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为光明的未来?这些都是家长、学生乃至社会必须审慎面对的问题。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出国留学活动已悄悄演变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一定出国留学后就非要怎样地“高大上”。对于当代中国的一些家庭及其子女来说,也就是多了一些“换个地方上学”的选择而已。
“神化”或“倭化”留学回国人员的倾向都不可取
目前,社会上部分诸如“海归身份贬值”“回国留学生收入分化”“海归高收入与就业障碍”“只认身份不认能力”等言论,显然是一些伪命题。众所周知,就全体留学回国人员而言,原本就是一个包括有专、本、硕、博等各个层次的庞杂群体,且数以亿万计的就业岗位又有千差万别的就职要求。因此,将留学回国人员完全不加区分与分类地放在一个貌似高大上的“海归”框架内,进而引入“海归=高收入”的误区,再假以虚实难辨的问卷调查之名,其后便是冠冕堂皇地披露或发布所谓“海归身份贬值”“海归收入与留学投入不符”以及“海归就业障碍”等言论,是对社会舆论的一种误导。
当代,绝大多数普通的留学人员在专业、就业、择业的综合能力以及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等方面与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员相比,实际上并不存在太多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局限性。因此,过多或过分渲染留学人员的“特殊性”是将其凌驾于公众之上、分离于国民之外的不负责行为,对非留学人员群体也是不公平的。因此,“神化”“倭化”甚至“异化”留学回国人员的倾向都是不正常、不真实的,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