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你要自费留学日本,差不多是有自理能力了,那么,应该在国内读了大学,本科毕业,但日语不行。
那么,如果你想去日本留学,就得先到日本读语言学校,一年学费平均也就五六万元人民币左右,然后读硕士,硕士学费一年3.5万人民币左右。
除了读书费用,还有生活费用,住宿和吃饭,省吃俭用吃便当,一年怎么也得准备个4万元。差不多算下来,你去日本第一年,要准备个10万元。
这是你自费的初步成本,第一年你因为要专心学习的缘故,别想打工了,这个就是净投入。
等你读了硕士,理论上,你可以打工,但日本大学的学术传统还是蛮严格的,即你读硕士,就是选择走学术研究这条路,也是为读博士准备的,导师和学校都不会推荐你打工,或者在国内混日子式的读硕士拿学位。
这个投入,一年8万元也是要有的。而且,你读硕士前,还有半年预科。即2.5年的硕士学习时间。
这些费用一共估算下来,差不多30万元人民币。
如果你能拿出这30万元的闲钱,那自费就可以,如果没钱,当然不可以。
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革命人在日本留学?
清末民初,有大量的中国学生到外国去留学。这些去外国留学的学生中,留学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就是日本。要知道,在西方列强中,对中国侵略得最厉害的就是日本。其他西方国家,他们可能有个想法,就是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在中国赚更多的钱,但是只有日本是想要吞并中国。而且日本还在加紧实施这个行动,从东三省开始,逐渐向中国全境延伸。可以说,那时候的日本是中国最凶恶的敌人。可是为什么,那时候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反而是最多的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到日本可以取得真经。为什么说到日本可以取得真经呢?因为日本和中国,无论地域、文化还是历史,都是非常相近的。
日本和中国都属于东亚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日本和中国曾经有过长期的交流,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接着才在日本生根发芽演化而成的。可以说,在文化上,中国和日本有着共同的根脉。
在地域上,日本和中国都处于东亚地区,一衣带水。虽然日本是岛国,中国是大陆,但是隔得很近,是交流很密切的邻居。地域的相近性,也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共同性更多。
日本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发展历史也是很相似的。日本在经历了战国时代、幕府时代以后,逐渐摆脱了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以后,实现了国富民强,从原先被打击被欺负的弱国,变成了打击别人欺负别人的强国。日本的体量那么小,但是通过维新变法,最终变得那么强盛,如果中国也按照日本的道路向前走,那么中国这么庞大的体量,一旦强盛起来,肯定是不得了的。
所以,那时候的很多有识之士以及青年人,都觉得去日本学习,确实是能够取得真经,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
二、去日本留学更方便更容易。那时候的交通不发达,要远渡重洋到达英国、法国、德国或者美国,都是比较困难的。一是路途遥远,二是需要花费的路费数量特别大,三是去了这些国家后,生活的压力也很大。
相对来说,日本是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去日本留学花费,显然要少很多。
当时,清政府的公派留学生中,大部分选择的就是去日本。除了公派留学生外,还有许多是自费留学生。毕竟那时候中国还比较贫穷,能够出得起钱去国外留学的并不多。所以,想要自费留学,就必须选一个最有用的花费又最少的地方。显然,日本是一个很恰当的地方。
还有一点,去国外留学,一般都是要有人介绍的。去了以后,又要有人帮助。由于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很多,因此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日本的熟人就最多,大家互相介绍,因此大多数都去了日本。
三、去日本留学更有利于革命和抗战。虽然一开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日本学习是为了取得真经,不过到了后来,很多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日本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呢?因为清朝末年,当很多人维新变法失败后,或者在国内发动起义失败后,或者实施暗杀活动失败后,他们都会选择去日本躲避。毕竟日本离中国最近,而且日本又强大,清政府也不敢随意去日本抓人。所以大部分革命人士,都选择逃亡日本。中国那时候的进步团体,都是在日本成立的。
因为有很多革命者以及主要的革命组织都在日本,这也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到日本留学,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可以加入这些先进的革命团体,参与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中去。
除此以外,他们去了日本,还有利于反抗日本的侵略。
之所以那个时代,有那么多人喜欢侵略别的国家,尤其是喜欢侵略中国,是因为当时很多日本青年受军国主义影响,他们已经被异化。他们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战争狂人,他们觉得他们是在做一件崇高的事业,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因此,进步中国青年去日本留学,就可以让日本人听到中国青年人的心声,让他们看到中国青年的反抗精神。这样一来,可能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后来到了战争年代,还可以通过在日本活动,收集日本的情报,为抗日战争做贡献。
总之,去日本留学的好处是很多的,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