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以上应该是很多留学生的日常吧。
其实很多人出国的目的都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中高考不理想,有的是因为跟着父母移民国外,有的是因为渴望更多元化的教育体验,有的是为了学习更前沿的知识,当然也有的是纯粹为了逃离现在的环境,或是想今后生活在国外。
所以,目光是否短浅,无法单单靠出国或者不出国来判断。
1.出国留学的人也有很多目光短浅美国算是世界上中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国家,约有40%的留学人员都在美国,美国的留学生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出国留学人员质量。
然后,让我们把目光放到美国留学生最集中的加州和纽约地区。你会发现事实上,留学生即便前面加了“留学”两个字,但不代表他们就不是学生了,或者比别的学生的思想境界强在哪里。
根据数据统计和我们的亲身经历,约有15%的留学生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生活,而有85%的留学生都选择了毕业就回国。
而大多数留学生,在求学期间其实更像一个过客,而不是真正想留下来的主人翁。当你去研究他们的目的时,你会发现,他们也许就只是想取得一个文凭、拿个好成绩,将来回国了好找工作。
至于其他目的,除非是坚定的想留下来的人,他们这类人会疯狂的给自己充电。否则大多数人想的都是我今天吃什么,我明天去哪里玩,我周末去哪里玩,我下周还有个due要赶,好烦。
到了假期,就是另一种画风。比如早就计划好了,去个阿拉斯加、拉斯维加斯、黄石、迈阿密,反正哪儿好玩,哪儿远去哪儿。
你要说他们不思进取,他们也不是,他们的成绩都还挺好的,上课也挺认真的,但就是感觉他们的生活被困在了天平的两端,天平的两端除了上课就是吃喝玩乐。
所以,你也可以说他们是不思进取,因为他们似乎除了成绩,其他方面没有任何提高。
2.不出国的人也不能说不思进取我们既然理清楚了出国的目的,我们再想想我们为什么不出国。
不可否认出国可以学习到很多独特的东西,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知识,还有认识不一样的人。但是,并没有人限制不出国的人,你不可以去接受国外的教育模式和知识。
学习是不分国界的,国外有的书,国内也有;国外老师讲的内容,国内有的老师也在讲;国外使用的案例,国内也可以看到。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愿意或者说想要去学习。因为你要学习,就意味着你必须像留学生一样,把语言这门功课啃下来。
还有,很多网站也可以接触到国外的学习资源,比如最著名的edx平台就是一个由哈佛和MIT共同出资建立的非盈利网络学习平台,联合是世界各地的高校,如果愿意花点钱,甚至可以拿到各种名校,诸如MIT、哈佛、清华、北大等的毕业证书。
所以,不出国就不思进取这种说法其实对渴望学习、渴望成长,并且一直践行终身学习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假设。因为无论如何,他们创造条件也要学,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不出国就无法学习、无法进步这个假设。
只有想不想做的区别而已。
3.心态并不是由事实来决定的在认知心理学中提到过,一个人的想法或情绪是无法由具体的某件事情来决定。换句话说,当我们把出国留学看做一个事件,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看成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或想法时,我们其实错误的将两者做了一个联系。
事实上,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出国留学的人也有很多目光短浅的人,不出国留学的人也同样有功成名就的。
真正能影响我们对事物评价的,其实是我们自身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心态并不是由事实来决定的。
举个例子,有的人认为出门坐公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可以省钱;而有的人认为,出门坐公交是一件很难以理解的事,因为公交又麻烦、又慢、又挤。
我们可以看到,坐公交是一个事实,喜欢坐公交或不喜欢坐公交都是我们对某件事的评价和情绪的结果,而可以省钱和觉得公交麻烦、慢、挤是对事件的某种看法。
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对某件事的看法不一样,对这件事所产生的评价和情绪结果也截然不同。
因此,很多人会认为某一件事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评价,所以,人常常会陷入一个死胡同,认为所有事情都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我无力做出任何改变,从而真的不做改变。他们会将我“我希望”、“我想要”等绝对化为“应该”、“必须”、“不得不”,然而事实上,人可以选择的。
你没有“必须”、“应该”出国留学,也没有“不得不”留在国内;你也没有我一旦留在国内,不选择出国,我“一定”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我们应该告诉我们自己,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我可以选择出国,也可以选择留在国内。我“希望”我可以出国,那我就会尽力去做,我更“希望”我能待在国内,那就接受这样的自己,以在国内的方式提升自己。
这样,才是一个良好的心态,关键就是要跳出我无力改变这种心态。
作者赴美6年,毕业后于海外创立Beyond Joy Education教育公司,专注教育领域5年,专业的教育者,专注的心理、教育领域洞见者,喜欢的点个关注哦!